由上述推論,40歲以上、喜歡精緻美食的人,真的比較容易缺乏鈣。而飼料使用植酸酶,其實環境保護的意義遠大於經濟利益。 鈣經濟學
a. 2/3的鈣被排到糞便裡:
鈣劑的消化吸收均有賴于胃酸的酸化,解離出Ca+2而Ca+2進入小腸後,受小腸內的鹼性環境影響,大量Ca+2與磷酸根、OH-結合成難溶性的磷酸鈣、Ca(OH)2(氫氧化鈣)沉澱,以致實際上能被小腸吸收的鈣量很少。此外,Ca+2還能跟食物中的植酸根、草酸根等結合成難溶性的鈣鹽,也影響了鈣的吸收。因此,無論是鈣補充劑或是食物中的鈣,一般的消化吸收率僅僅約攝取量的1/3。而這正是引起豬廢水處理池排水管阻塞的原因。
那麼,每公斤才2塊錢的碳酸鈣,到底多加一點會怎麼樣?
b. 熱能與蛋白質的價格:假設多出來的6kg碳酸鈣由玉米換來,
玉米 DE約3400Kcal
CP 約7.5%
6×3400=20,400 Kcal
6×7.5=45
沙拉油DE約8800Kcal
豆粉 DE約3200Kcal,CP 約43.5%
所以,約需補充2kg的沙拉油(45×2=90元)及1kg的豆粉(15元),需90+15=105元才能平衡原本的熱能與蛋白質含量,成本根本不會因多用碳酸鈣而降低!
如果是蛋雞料,新蛋雞料碳酸鈣約70kg,老蛋雞料碳酸鈣通常增加20kg到90kg,需20kg÷6kg=3.3×105元=346元才能平衡。反而會因增用碳酸鈣而提高飼料成本。
c. 偏鹼性飼料的缺點:
1. 容易長霉,酸化飼料才能防止發霉。
2. 乳豬料所添加的有機酸被中合,失去酸化的功能,容易下痢。
d. 高鈣含量會降低磷、鋅等礦物質的吸收。